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是,它並不是用很誇大的手法描述故事而是利用風箏描繪出世界上的人性的弱點。哈山是一位很忠誠又很善良的僕人也是阿米爾的好朋友,但是阿米爾卻不這麼想,因為種族關係不得不與哈山之間築起一道牆,又在風箏比賽後,阿米爾目睹了哈山被欺負卻不勇敢向前解救,認為在成功的過程總要有人犧牲,但犧牲的卻是一輩子的好朋友,事後也讓他後悔不已。
我認為作著借著風箏暗諷世界上的種族歧視、宗教、戰爭等。這一點也是吸引我把它看完的原因之ㄧ,還有作者也把小細節描寫的栩栩如生就好像身處正在現場一樣。
我想哈山和阿米爾是一對無緣的朋友,世上帝把他們兩人變成兩個世界的人並且考驗兩人是否能成為真正的好朋友。看完這本書也讓我學到要珍惜時間,珍惜和父母、朋友相處的時間,不要像阿米爾一樣失去了才懂得要珍惜,但是已經太晚了時間不能倒退。
從現在開始我也要好好的珍惜時光,不要浪費這三年和同儕相處的日子畢竟三年過後就很難再有這種機會,也不要浪費時間好好讀書獲得更多的知識。偶爾也要多陪陪家人,也要把握現在的每一刻不要讓人生留下遺憾!
記得,是在國中的時候正準備要考基本學力測驗時,因為家中的哥哥考上的是公立的學校,所以壓力有點大,覺得不能讓父母失望,結果出來的成績並不是很好,就和媽媽吵架了,後來是因為不敢當面和媽媽道歉所以就寫了一張紙條向媽媽道歉。如果我一直沒有道歉,直到某天長大了須要離開家了,卻一直無法拉下臉道歉,以後就不會有機會了,也會像阿米爾一樣一和遺憾一輩子。
其實,一個社會在面臨文化崩解、社會糾纏與人性考驗的時候,往往是最難渡過的。「追風箏的孩子」這本書融合了這三大主軸,用最感人的方式,詮釋了文化、社會階級與友誼的課題,讓我們對於生命的價值,有更深層的理解。「追風箏的孩子」,雖然不是將主題聚焦於「風箏」上,但卻是藉由「風箏」帶出多元面向。
阿富汗一帶同時也是戰火連連的地方,然而當地的人民卻早己習慣這樣的情況,儘管恐懼,卻不願搬離自己的家鄉,選擇用正向、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一切,總認為離鄉就是斷了根。雖然是政權、宗教等外來因素,還是無法斷絕阿富汗人的生命體。現在的我們,是不是有堅毅的精神與勇氣去面對強權與不可抗拒的衝突呢?風箏那只符號,讓兩個小男生湊合在一起,但也因此而分裂;風箏的線,象徵著情感的維繫,也藉由風箏的高飛,隱含著兩人各奔前程,遠走高飛。看完「追風箏的孩子」之後,心裡很感動,然而在感動之餘,也不免想發出忿怒不平的聲音。最後得到原諒、解脫;阿米爾選擇逃避,最後終將面對,就像書裡說的「大家對於往事、對於一切皆可埋葬的說法,都是錯的。因為往事總會自己悄悄爬出來。」也許是在讀完一本書、聽完一段話、看完一部電影之後。只有在每一個當下,都誠實面對自己,才不會在繞一大圈之後,再後悔無法挽回的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