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一年級 25 甲等
作  者: 方苡家 
參賽標題: 好人,也該擁有好人生
書籍ISBN: 9789571348001
中文書名: 好人,也該擁有好人生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吳若權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時報文化出版
出版年月: 2008年01月28日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本書作者吳若權將他生活所遇到的,人生所學習到的經驗,在這本書中讓好人也可以擁有自己的好人生,而不該只是一味向別人付出,而自己卻所受到無故的委屈卻也不敢為自己發聲,連個好朋友好同事也不願說出口,只好將苦往自己的肚子裡吞!
但看過他這本書之後,可以學習到很多的人生觀點,也可以藉此多多少少了解自己使否做錯了什麼該檢討些什麼,因為他的態度他的觀點,所以讓看過他的書的人更加肯定自己,也為低迷的社會帶來一盞明亮的燈。
 
二●內容摘錄:
氣話,並不等於真心話,那只是在一時衝動之下,說出為經思考的話。也許,這些念頭曾經在日常生活中浮現後又潛藏心底,但並不見得就是內在真正的感受。更何況,有些人生氣的時候,為了反擊對方,或保護自己,常不自由主地拿出致命的武器,試圖為自己扳回一城,尤其關係愈是親密的人,愈容易口不擇言、預知道對方的痛楚在哪裡,往往選到殺傷力最強的工具,卻並非是自己的本意。(p.062)
 
三●我的觀點:
我覺得要從此作者而改變整個人生觀,是非常不錯的決定!
如果想要自己擁有好人生,看這本書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像是簡單的一則小小的故事,就可以有很大的啟發,其中以他「別懲罰對你好的人」,故事述說一位母親者年紀已大,手腳使不上力氣、眼睛看不清楚,滷肉給孩子吃,但是孩子因為心疼對方付出,故意狠心不接受他的好意,還落井下石的嚴加批評,就是想嚇跑對方,讓他永遠也別這麼做。
的確,這個方法確實有用,但是卻造成彼此的關係很大的傷害,又何必呢?
其實可以換個更好的方法,先真誠的表示感謝,然後在說明為什麼不要這麼做的原因。這樣或許無法制止對方用同樣的方式付出,但至少在對方都能在「歡喜做,甘願受」的前提下互動交流,讓敏感而體貼的心,只有感恩、沒有怨悔。

從以前到現在的社會觀、價值觀,個人認為差異性是非常大的吧?新聞不時的報導,「哪位父母又拋棄了小孩…」、「國中小孩生下孩子從二樓丟下,害死嬰兒」、「保母將小孩放置儲存室,悶死」等等的…諸如此類,如果是以前的價值觀,想必這些新聞應該是不會出現才對,不管是家教也好、教育也好、社會上的人情冷暖也好,這些差異性只有越來越遠,並不會越來越近,但是有沒有好心人?還是有,只是少之又少,像是幾天前的報導「拾金不昧,撿到六十六條金項鍊送進派出所」、「撿到十萬塊錢,不動心」等等的…,社會還是有好心人在,不將他人東西佔為己有,也會看到別人有難伸出援手,像是路人突然病發而顯現真正的當機立斷、迅速果決,這樣是好的並沒有不好,但是對於這樣子的社會來講,壞的越來越多,好的卻越來越少,這樣該怎麼辦才好?有的人,會讓自己有適當的空間發洩,像是聽些音樂,亦或者是看一點心靈勵志的書本,讓自己身心都解放。

看完這本書了之後,徹徹底底的將我的悲觀人生的想法改變了,現在只有像正面的想法,讓自己越活越開心,不管遇到的是好人壞人都可以讓自己對這個人生更加樂觀,而不在是整天要想的怎麼辦、我怎麼這麼倒楣?諸如此類的話…,明明自己是對的,卻是因為自己一個想法,讓自己身陷泥沼,沒辦法脫身,何必呢?現在的我,只要「把握原則」「充滿自信」,懂得對別人付出,也知道成就自我,就可以開心的自在地的做好人,擁有美妙好人生。

不知道是否大家有過悲觀的人生想法,或者是身邊的親朋好友也是,倘若自己改變了這個想法,如果願他人也能改變這種想法,唯有讓自己改變,才能改變他人,為自己好,也為別人好;不要總是因為一個想法,讓自己身陷泥沼,而無法脫身,想要自己擁有好人生,就不要一直身陷在,「為什麼我對他這麼好,他卻如此對待我」,如果總是抱持著這種想法,那你的人生總是悶悶不樂的,換個想法、轉個念頭,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美麗,更加精采!期盼你的生活也會像吳若權一樣可以為自己也為別人帶來一盞明亮的燈。
 
四●討論議題:
很多人都有過悲觀、不開心的想法,你是如何解決這樣的想法,讓自己開心?請詳細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