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的觀點:
《歌劇魅影》帶給人一種似真似假的感覺,在我還沒看過本書,而只有看過電影前我堅信他並不真實存在,但在作者的帶領下是使我漸漸相信了他的真實性。書中的第一人稱不是艾瑞克、也不是克莉絲汀•戴伊,而是曲終後才開始著手調查此事件的作者本人,作者以巧妙的筆法利用第三人稱的描述及一些相關人士提供的內幕資訊整合後,呈現出來。一切都如此真實,彷彿一座歌劇院就座落在我面前,場景切換到二十世紀的巴黎街道,我以局外人的身分緊張的看著故事發展,見證著一場精采絕倫又摻插悲劇色彩的「歌劇」。然而隨著故事進展的愈來愈精采、愈來愈神秘,音樂來到了最高潮,我的眼睛也早已離不開書中行行文字,恨不得能有一個萬用遙控器隨我控制,當它無趣時可以按快速鍵,精采時可以按重複鍵,藉此以滿足我那早已離不開鏡頭的眼睛。
這世界本來就充滿著「不完美」,但也因為有著「不完美」才更有努力的價值不是嗎?如果世界上的人、事、物樣樣都精雕細琢到無法挑剔,人將無所適從,那麼人生又有什麼樂趣呢?歷史上能夠流傳千古的人,沒人天生就是天才、也沒人是完美的。明朝開朝皇帝-朱元璋,出生不好,甚至還當過乞丐和和尚,但也因為出身為低下皆層,更能了解人間疾苦,才造就了中國另一段朝代的開始;台塑企業董事長-王永慶,出身於窮苦的茶農之家,學歷只有國小畢業,年僅十五歲就開始掙錢,但也因為豐富的社會經歷,造就了「台灣的經營之神」。不完美是可以用努力、毅力去補足的,但人們若不能看透世俗,憑靠眼睛去評斷一個人,那麼痛苦的將不只是受害者,自己也將永遠走不出「不完美」的束縛。
艾瑞克,一個擁有著傲人才華的人,卻因其醜陋的外貌受到世俗的排斥與嘲笑,一出生便令母親厭惡,要他帶著面具,遮住自己的容貌,那像活死人、骷髏般的長相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一切的不平等,使他的人格嚴重扭曲。人是需要愛的動物,不管他看起來有多堅強,在遇到挫折、困境時,心還是很脆弱的。我們受到挫折時,總是尋求那屬於自己的避風港-「家庭」,因為我們知道在那可以擁有溫暖及慰藉,使其心安、快樂。但,有人想過嗎,若連家人如同外人一樣仇視自己,對其指點、嘲笑而不給予支持及慰藉,將會是如何悲傷、孤寂呢?我覺得憑靠外表去評斷一個人是不對的事,雖然我知道要做到完全不在意是很難的,不過可以以同理心想想。沒人願意有醜陋的外貌,這是自己所無法決擇的,那麼是否該把「尊嚴」還給他呢?且仔細想想,他或許也是有優點不是嗎?像艾瑞克就擁有著傲人才華,若當時有一個能接受他的外貌,重用他的人,他勢必將成就大業,名留青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