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小孩而言,不健全的身心就像一條綑綁住他們未來的鎖鏈似的,讓他們掙脫不了身體,只能被侷限在固定的範圍裡嗎?尚路易說過:「對我而言,馬修和托馬只是兩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從來都不是殘障或不正常的!儘管他們有著殘缺,卻不停地讓我們看到人性可愛與動人的地方。這本書不只是我送給馬修和托馬的禮物,也是給我自己的一份禮物!」看這本書時,像在讀一篇篇的小短文,讓我期待著下一頁的內容,一個爸爸在書中諷刺上天和他的生活,甚至諷刺他的兒子。書裡尚路易語氣輕鬆詼諧,但卻含著令人痛苦的生活讓人邊哭邊笑邊嘆氣。
尚路易說:「過去不提,不是因為怕丟臉、怕被人用異樣眼光看待,而是無法面對說了之後難以承受的痛楚。」尚路易的句句文字安慰了許多的讀者,不僅僅只是同為殘障兒的父母,更告訴大家即使有再痛苦的遭遇,還是能夠有勇氣地笑著活下去。曾有評論家說:「或許上帝不曾善待尚路易的孩子,但這部作品之於尚路易,甚至所有的讀者,都是我們面對生命困境時最好的禮物。」幽默是每個文明人必須具備的能力,在尷尬的時候能化解緊繃的氣氛,在男女互動之間幽默更能表現出自己的機智。而本書作者尚路易讓我見識到了最深沉的幽默表現,育有兩個殘障孩子的尚路易,包容著這樣的事實,並豁達的自嘲自己的困境,著實讓人發笑卻也讓人深深嘆息。的確,當遭遇不幸時,自怨自艾徒增心靈的痛苦,或許別人的同情與協助可紓解些壓力,但畢竟非長久之計,根本的仍須賴自己渡過。故包容和自嘲與幽默是轉換心境最好的方式,使自己能笑著對天、笑著面對命運,快樂知足的過日子。
以前我看過一本書:五體不滿足,作者乙武洋匡一出身即被醫生判定原因不明的「先天性四肢切斷」。但他說:「殘障只是我身體的特徵,沒有必要為身體上的特徵而苦惱。既然有殘障者做不到的事,應該也有只有殘障者做得到的事。上天是為了叫我達成使命,才賜給我這樣的身體。」因為有著這樣的使命感,使他更積極到各學校團體,甚至國會演講,以實際行動推動「無障礙空間」和「心靈無障礙」的公益活動。對於殘障者,雖然時常困擾著父母,增加生活上極大的負擔,但還是會有一些人放棄他們,豈不是對這些殘障者非常的不公平嗎?
這本書也說到:「如果能肯定自我的存在價值,自然也能肯定別人的『個人風格』。就像自己獨一無二般的,對方也是獨一無二、非常重要的存在。」看完這本書,讓我對殘障者有了更深的一層瞭解。我們可能曾經不知不覺地孤立了一些身體上有殘障的人,也可能會很少正眼看他們,不會對他們予以期望。但是,所有殘障者都需要我們給予他們展現的機會,把殘障者跟其他健全的人分隔開來,只會限制了他們的成長,因為四肢的缺陷,並非頭腦與心的缺陷,只要給予鼓勵和展現空間,其貢獻或許勝過許多身心健全的人。
這本書真的富有生命教育意義。作者用自我解嘲的方式寫下這麼多艱辛的心歷路程,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雖然我會邊看邊笑,但是,如果我跟作者角色互換,那真的會感到難過而退縮。我真的要向生下我的父母說:「謝謝您們給我一個健全的身心。」在書中看見這個爸爸用偉大的意志力照顧他的小孩後,我學會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一切,雖然辛苦的人到處都有,但是如何『知足、珍惜』這才是重點。再者,作者更是偉大,因為對這樣的孩子培育過程須花多倍的心神和體力,這豈不是時下諸多失職和狠心父母最佳典範。本書除了發人深省外,也讓人低迴不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