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11 甲等
作  者: 江晉璿 
參賽標題: 不斷幸福論
書籍ISBN: 986-7600-43-6
中文書名: 不斷幸福論
原文書名: Die Glucksformel
書籍作者: 柯萊恩(Stefan Klein)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台北市 大塊文化
出版年月: 2004年4月7日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本書從腦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出發,認識「幸福」如何以渴望、愛、性、享樂、慾念等作為激情動力,為人類生活畫出豐富的內容。
  本書也結合了情緒管理的觀點和人生哲學的角度,提出實用的生活建議和啟示,讓我們看見:只要建立了正確的態度,腦子就能學到幸福之道,經常為我們製造出幸福感。
書中引用的科學研究發現和提出的建議,有的令人驚訝,有的令人緊張,有的令人深感安慰:
產生幸福感的條件與遺傳有關。但天生不容易快樂起來的人,可以學著在腦部設定快樂程式。
赤貧的人很難覺得幸福,但富裕並不會讓人幸福多少。
民主社會裡的平均幸福度高於專制社會,參與公共事務比自掃門前雪更幸福。
這個叫做幸福的奧妙現象漸漸卸下了面紗。讀完本書,再也不會用同樣的眼光看待幸福。
 
二●內容摘錄:
魯賓遜被沖到一做島上,既無助又沒有同伴,也沒有任何獲救的希望。但是魯賓遜對自己說,再怎麼看似無望的情境,都不可絕望。他拿出一支從擱淺的船上搶救下來的筆,寫下了自己的生存現狀的利弊:
不幸:我被沖上一做孤島,離開無望。
幸:可是我還活著,而且不像同伴那樣已經淹死。
不幸:在所有人裡面偏偏選中我來當這個最不幸的人。
幸:可是在全體船員中也是我被選中了逃過一死。
不幸:我沒有衣服可以蔽體。
幸:可是我身在一個熱帶地區,就算有衣服也幾乎穿不上。
然後他得出結論:『從現在開始我的結論是,比起地球上其他可能出現的一切情況,我在這孤寂的情況下都還能覺得滿幸福的。』(取自277頁)
 
三●我的觀點:
  隨著這本書的章節逐頁對照自己的人生,這才發現,使得自己不幸福的並不是環境和別人,居然是自己。得到領悟之後,也在書中找到了鼓勵和指引。我覺得如果知道自己應該對甚麼事情展現甚麼反應,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幸福。
  幸福與不幸福兩者都是取自己心中對某事某物的看法,魯賓遜的幸,不幸就是絕佳的例子。義大利精神病醫師法瓦提出的主張說,得到了幸福還不夠,必須記住自己的幸福,幫助每個人培養予通份享受更多的美好感受,在現在這樣的生活與世界中,幸福與不幸福就我自己個人認為它很好定義,但是也認為它很難定義,人的慾望有的小有的大,有錢就是幸福嗎?我覺得好像可以這麼說,想要的物質生活花錢就可以獨自擁有得到東西的那一刻,很幸福吧?反之,活的好,有的住吃的飽的直接感受的那些人們,他們就認為那便是一種無人能比的幸福,心態,同一件事情發生在很多人身上他幸福他不幸福,也都是自己的感受,從自己的心態出發體會幸福。『從現在開始我的結論是,比起地球上其他可能出現的一切情況,我在這孤寂的情況下都還能覺得滿幸福的。』
  不斷幸福論書中教我們怎麼感受幸福,體會幸福,讀完書其實有一些感慨,幸福好簡單,他就是這麼簡單,找不到,卻有這麼樣的一個感受存在。美食歡愛享樂;好奇。學習。渴望與探索;懷抱期待,愛人,交朋友,為團體付出,追求社會公義;從露出微笑到獲得神秘宗教狂喜,從內心到外在,從一己到大我,幸福的機會太多太多。赤貧的人很難覺得幸福,但富裕並不會讓人幸福多少。 民主社會裡的平均幸福度高於專制社會,參與公共事務比自掃門前雪更幸福。 這個叫做幸福的奧妙現象漸漸卸下了面紗。讀完本書,再也不會用同樣的眼光看待幸福。幸福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目標,是一條通往優質生活的道路。
  幸福,就是活力。產生幸福感的條件與遺傳有關。但天生不容易快樂起來的人,可以學著在腦部設定快樂程式。了解幸福是如何產生的,大自然是為了甚麼目的而要創造出幸福美好的感受;心情好的時候甚麼都是好的甚麼想法都是正確的甚麼事情都不去計較,心情差的時候神麼都是壞的不管甚麼想法也都開始慢慢偏離軌道計較東計較西,看了書,他有說明我們腦內有一快製造舒服感的區域,也有能讓我們能控制負面情緒的區域;我想如果能好好訓練這些腦內的系統,是不是生活會比較快樂一點,幸福多一點點,當我常保持好的心情,我相信快樂歡笑幸福都伴隨著我,身體和精神上的幸福感是密不可分的,積極比遊手好閒更能讓人幸福,清醒頭腦看了書,讓我覺得連我都可以不斷幸福。
 
 
四●討論議題:
這個人人或多或少都曾感受到的東西究竟是甚麼?
他如何出現?可不可能辨認出它的模樣?
能不能用有議式的方法重複獲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