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台灣沒有歷史。當然,和擁有四到五千歷史及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泱泱大國相比,台灣的歷史可說短暫而渺小。但是,歷史的觀念也正在改變中。日本中央公論社出版過一套《世界的歷史》,共十六卷,正在重編改寫中。這次最大的更動是,除了維持四大古文明及各大國的歷史以外,也重視中東、非洲和整個環太平洋區。他們已懂得為新興或弱小國家做出更平衡的纂述。
歷史是可以改變的。甚至有人說,歷史是一種主觀的選擇。我們在各個校園讀過中國近代史的人,就知道這段歷史是如何編造出來的,何況是更早以前的歷史。記載在書中的字字句句,有人認為是捏造;也有人認為是真實,而我選擇了相信,因為從現代的農業與物資發展中,就能隱約看見歷史的足跡,就以八堡圳來說好了,如果沒有先人努力不懈地開鑿、探討,可能就沒有現在如此繁華的街景了,也因此這些成功的開端,造就了經濟成長的萌生。
歷史的虛假層面,有時會帶給人匪夷所思的意味,但有多是真實,又有多少是虛構,簡單來說,歷史是一種主觀的選擇。我不是身在那遙遠的時空,也無法真正體會械鬥的血與汗,甚至是拊膺切齒的悲慟,不過也因經歷這些反反覆覆的歲月,趨使了無可限量的未來。不管是對於哪些國家,歷史並不一定是大事件、大人物的記述。歷史是由人民的悲喜所締造的。如果把大事件比喻成河面較顯著的漂流木,那整條河才是歷史的底蘊,而民眾與領導者們都是守護這條河的使者。
先撇清土地的大小、物資的豐厚多寡、勝利與挫敗,還是有甚多的重要歷史,不管是大大小小都是無可抹滅的,如果沒有以前的那些事件,以及每代的領導者,是否就沒有現在的台灣?在往後的政策和發展也都將成為台灣歷史的一小塊,不論及年代、成敗。結果或許是眾人所看重的,但如沒有那些波折和崎嶇,也是無法從中學習的,過程遠比結果還來得重要,因為在此刻,不管是用著何等的心情,眾人也會銘記在心。
現今的社會看來,以前的那些種種就如同一張藍圖、一個地基,雖然眼前的現今與以往的懸殊極大,卻有帶給我一種風塵僕僕的感觸,那就是眾人的親切,以及笑容可掬的面貌,那些溫馨的畫面是雋永的永恆,深深扎入我心坎,揮別不去,也不想淡忘,這就是那些歷史人物贈送給後人們的寶藏。
自己心中非常希望,台灣歷史能永遠流傳世間,將這些台灣精神讓更多的人民知道,一起感受台灣的在地風情,雖然居住在現代的我們無法體會以前的人文,也無法追朔到那麼久遠的時空,但是我們依舊能夠從古蹟或者是書籍中體悟到那些當代傳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