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239 特優
作  者: 徐三和 
參賽標題: 只要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
書籍ISBN: 957-8468-51-2
中文書名: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Mitch Albom
書籍編譯者: 白裕承
出版單位: 大塊文化
出版年月: 1998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我老師一生所教的最後一門課,每星期上課一次,地點在老師家的書房窗邊,窗外可看見一小株芙蓉,粉紅色的葉子落地紛紛。每星期二上課,早餐後開始,課程可以稱做「生命的意義」。

老師用他的人生經驗來教。

這門課沒有評分,但每星期會有口試,你要回答一些問題,並提出疑問。你有時也得做些事,像是把老教授枕著的頭換個舒服的姿勢,或是把眼鏡架到他鼻樑上。吻他額頭道別,可以讓你得到額外學分。

這門課不需要課本,但涵蓋了很多課目,包括愛、工作、社區、家庭、年老、寬恕,以及最後的死亡。最後一堂課很短,只有幾句話。沒有畢業典禮,只有一場葬禮。   

沒有期終考,但要寫篇不短的報告,討論你所學到的事。我的報告就是這本書。   
我老師一生最後一門課,只有一個學生。   
這個學生就是我。
 
二●內容摘錄:
「不執著的意思,並不是你不讓感覺經驗穿透你,事實上正好相反,你要讓它完全穿透你。這樣你才能將它放下」(p.129)

「去做出自你真心的事情。這樣去做的話,你不會感到失落,不會感到嫉妒,不會羨慕別人擁有的東西。相反的,你會覺得一切付出自有莫大回報。」(p.159)
 
三●我的觀點:
墨瑞,是本書作者在大學期間所選修社會心理學的教授,它是一位詼諧、幽默及對社會學極有研究的教授,但在他晚年時患了一種可怕的重症-ALS(肌肉萎縮性脊椎側索硬化症,又稱路瑞格式症)沒有辦法醫治。

起初,墨瑞沒有放棄它在大學教書的工作,並且想通他必須善加利用剩下的時間。但直到病魔一天一天襲上身後,莫瑞逐漸行動不便,什麼事都需要人幫助,但他因為這樣而領悟了許多人生的大道理,受到各界關注,並且在某次的因緣際會下作者偶然地與老師重逢,接著,在莫瑞生命中最後幾個月的時間,為他上了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說出生命中最值得重視的課題。

當一個人被判定要面對死亡時,悲傷、激憤、無奈,終至萎靡不振,甚至自暴自棄。但莫瑞卻很快調整自己的心態,善加利用剩下的時間,勇敢面對死亡。他爭取著時間,要把自己心裡的話,講給每個聽人,每個他所愛的人聽。反觀自己,有像墨瑞一樣把心裡的話講給每個所愛的人聽嗎?吝於將自己的情感表現出來,更別說對他人付出關懷了。人生無常,把握當下,多關心別人、多付出一點,多做有意義的事。其實施比受更令人感到快樂。

讀了這本書後,使我對於死亡有了另一種新看法。死亡其實並不是一件恐怖的事,它可以藉此讓我們瞭解生命的可貴、人生的短暫,使我們懂得如何去珍惜生命,懂得好好善加利用時間,把握現在。其實,在墨瑞的故事中,領悟了死亡也是一種學習成長的過程─只要我們認真的活過。

很多人都害怕面對死亡,但在書中墨瑞曾對作者說:「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雖然很抽象、很難理解,但仔細思考後,也就不覺得死亡有多麼令人恐懼了,死亡是不會傳染地,就像生命一樣的自然。

相信世上沒有人是不怕死的,但是唯獨墨瑞教授他擁抱衰老,面對死亡。對他而言肉體只是人活在世上的依據,死亡只不過是人生的另一個階段。真正重要的是人的心靈。病魔可以侵蝕他的身體但不能奪走他的心靈。所以他不向病魔屈服,反而樂於將他畢生所學得之經驗與眾人分享。於是上節目、找人談話變成了他僅存生命的生活重心。

我很高興可以讀到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的主角以第一人稱的觀點與它的恩師真心相談,而一般人常會因為現代社會、文化的歷練和塑造,使自己熱情的心逐漸消褪,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們常因著眼於物質的享受而無法了解心理所欠缺的、所需要的,更不知道如何用「真誠」來對待自己的心,這就是為什麼這個社會會變冷漠、封閉的原因。

墨瑞教授是我們學習的典範,我想他可能把死亡視為他人生的一個關卡,人生不外忽是生、老、病、死而已,我們不須太在乎,重要的是你這一生所做的事是否發揮到它最大的價值?是否有意義?對人生的觀點我們常有自我的想法,本書提到了一些你必須正視的問題,尤其是死亡這件事,多數人不敢面對,但我覺得人生總是要會結束的時候,,能在這短短的一生中做些有意義的事,積極進取,努力不懈為社會盡一份心力,這樣的人生不論壽命的長短,那將是最有價值的!

 
 
四●討論議題:
墨瑞教授對自己若還有一天健康時間的平凡安排,換成我們的話,您會怎樣安排?請針對不同的安排說出理由,或者說明為什麼完全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