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39 特優
作  者: 陳進程 
參賽標題: 懸崖勒馬
書籍ISBN: 9789570522587
中文書名: 事發的19分鐘
原文書名: Ninefeen Minutes
書籍作者: 茱迪˙皮考特
書籍編譯者: 顏湘如
出版單位: 台灣商務
出版年月: 2008年01月19日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希特勒的母親是個可怕的人嗎?」一個心碎的母親最絕望的疑問。誰都希望自己的小孩進哈佛,任何一對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小孩完美無瑕,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小孩有天拿著槍在校園裡對人群瘋狂掃射,更沒有人盼望只能隔著監獄圍欄含淚問小孩過的好不好,但所有不願面對的一切,都再短短的十九分鐘裡一一湧現。斯特靈是新罕布夏州的一個平凡小鎮,從未發生過什麼大事,直到有一天,一項驚人的暴力行為粉碎了小鎮的平靜自滿,一場十九分鐘的槍擊案,改變這個樸實小鎮所有人的人生。長年在學校飽受同學欺凌的高中生彼得,選擇在二零零七年三月六日這天讓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子,他在校園中射殺他所遇見的老師、同學,他要用自己的雙手將多年來的仇恨一次解決。
 
二●內容摘錄:
壞事之所以發生也許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記住好事因該是什麼樣子。(p.51)

現在隨便問一個小孩想不想受歡迎,他會說不想,但事實上如果在沙漠中即將渴死,讓他選擇一杯水或立刻受到歡迎,他很可能選擇後者。你不能承認自己想要的,因為這樣比較不酷。要真正受到歡迎,你必須表現出本性如此,而事實上卻是你將自己變成如此。(p.299)

在你發覺有東西受傷之前,殘酷總是有點好玩。(p.491)

人生可能比較像那些愚蠢的監視錄影帶。無論你盯得多用力,依舊模糊。而且不斷循環:同樣事物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p.555)
 
三●我的觀點:
書中彼得的母親曾說:我知道他在五歲時被嘲笑的所有特質,到他三十五歲就會變成優點,但我無法讓他在一夕之間長大,無論你的希望多強烈,都無法讓孩子的生命快轉,在他小的時候這些特質是他的弱點,會欺負人的小孩就像聞到血的狼群圍攻他,當自己被欺負時別老是想著爲什麼是我,要學會自己面對,人不能老是靠著別人幫你成長,要成長唯有靠自己,這個世界有時候是殘酷的,有些時候你必須要挺身而出為自己奮戰。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給個人都跟霸凌脫不了關西,你不是加害者就是被害者,如果都不是那你至少也是個旁觀者,惡劣一點的會在旁幸災樂禍、搧風點火,好一點的則在心理默默的替被欺負的人感到可憐,卻從不挺身而出因為事不關己,己不關心,大多數的人因為怕遭遇到相同的下場都會選擇跟較強勢的人在一起,但他們都沒想到當弱者選擇離去時,下一個犧牲的又會是誰?是你?還是他們?又或者是自己?

欺負人的人不過是想藉由弱勢的人來助長自己的威風,也向大家宣示,敢不聽我下場就跟他一樣,他們以為這樣就能得到大家的認同和尊敬,而他自認為在他身旁的人都是朋友,他並不知道那些人並不是真正的朋友,他們只是一群貪生怕死屈服於權威之下的人罷了,遇到強勢的人多半的人會選擇偽裝成不可侵犯的敵人,或是偽裝成同聲同氣的盟友,但絕對不能是自己!

言語上的欺侮、肢體上的傷害、訕笑、惡作劇,這些都是霸凌的行為,被欺負的人絕大多數都不敢不跟師長說因為說了只會再次受到傷害,不說還能苟延殘喘的久一點,他們沒有力量使自己勇敢,他們只能等待一個人能挺身而出,幫助這樣的一個人有什麼難?每個人應該都曾經幫助過像這樣的人吧!但我想大家聽到的回答都是沒關西、或這不關你的事諸如此類的話吧!我也因為這番話放棄了好幾次,這些我曾經想幫助他們的人都已經轉學,要是我不放棄的話結果是會不一樣?我時常在想一個在汪洋中即將溺斃的人看見浮板,位什麼會放棄抓住它的機會?是我這浮版距離他太遙遠讓他無法抓住,還是我距離雖然近卻長滿了尖銳的刺讓他無法抓住呢?

其實在我們身邊都有不定時因子,只差在有無爆炸或宣洩,像書中的彼得選擇用暴力的方式血洗校園,他不僅親手砸毀了自己的人生,同時也粉碎了所有人未來的藍圖,俗話說: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要趨使人做出這樣的決定是需要多少的怨恨呢? 德雷莎修女曾說:「愛的反面並不是仇恨,而是冷漠!是冷漠扼殺了愛,而讓仇恨滋生!」其實真的只要多一點的關心、支持、溫暖,這個社會上很多不好的事情,就不會發生,真的不需要花太多的心力或是時間,有時候一個溫暖的微笑,就足以揚起一片漣漪!
 
 
四●討論議題:
事發的19分鐘之後,誰都無力挽回,事發的19分鐘之前,我們可以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