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1 甲等
作  者: 曾上芳 
參賽標題: 用生命留下的文字
書籍ISBN: 9789868592766
中文書名: 花田半畝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田維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華品文創
出版年月: 2010年8月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田維,網路上繼陸幼青,子尤後另一個敢於直面死亡的人,在她最美的大三時光結束之時,病魔同時也節束了她花一般的生命。北京語言大學語文系,喜愛寫作,文筆清新淡雅,情愫細膩善感。初中二年級時發現得了一種免疫性低弱的疾病,仍堅持學習。2007年8月13日逝世。這本書是她生前的博客文集,並收錄她的部份詩文手跡、畫作和攝影作品。書名由來語出南宋朱熹《觀書有感》,用其意象命名自己的博客。可惜一語成讖,真的只留下花田。
「花田裡的文字,不是生活真實的熱鬧,是飄在半空的寂寞。我愛那凌空的寂寞,因寂寞而冷靜,而人卻不能夠不用雙腳去行走。生活終究是熱鬧的,世俗,喧囂,甚至骯髒。但這就是我眷戀的生活。我不該拒絕它真實的面目。」──田維
 
 
二●內容摘錄:
失去,便不該有難以釋然的亡失之痛。
命運總是轟然倒下,我們從來都是猝不及防。
所以,我將用生命的全部氣力,將可感知的所有,仔細深愛。
這樣,我才能無所愧疚,我的手指,我的雙耳,我的眼睛,我的一切感知。當我們還有機會來享用四季的輪轉,愛人的親吻,朋友的微笑,和所有平凡卻神奇的日子;當我們還能夠讀一本書,想念一段往事,疼痛一種傷心;要用力去珍惜,不移餘力。 P.199-120
 
 
三●我的觀點:
「是誰說過,生命是一片純白的空地,孤獨的人們反覆徘徊。在這一片純白之上,我哭了又笑了,一點點明白人世所謂的道理。當生命終於也隨福華遠去,我終於得到安寧。」這段話,筆者好似化為純潔無暇的天使。

田維,1986年4月5日出生於一個普通家庭。15歲時身患絕症,開始書寫博客,追問生命和青春的意義。2007年8月13日,田維離開了人世,留下一部《花田半畝》,書中文字極富哲思,引發人們對於生命本質的反思。她用纖柔之心道出了她對生與死、喜與悲、恨與愛的感悟。細微之處,無比深情,雖身患絕症,卻不悲天憫人,用感恩之心從容淡定地走完她短暫的一生。花季少女把生命之重用花田輕語的方式展現給我們,不得不讓我們驚歎,讓我們欽佩,讓我們陷入沉思。沉思我們 應該如何更好地面對生活、面對藝術、面對人生。

當時在書店偶然看見這本書,第一眼就被封面上的女孩吸引住了。拿起來翻閱,發現這個女孩的文筆實在優美,有著少女該有的天真浪漫,有著超乎年齡的勇敢與成熟,用充滿愛、感恩、堅忍與真誠的文字普出動人心弦的樂章。雖是她的日記,卻是像散文一般,又像是寫給不知名的誰;坐在窗前,時而回憶著過去,時而想像著未來;看著眼前的景象,抒發內心的感受,深思生命的意義,感受週遭的一切,感謝擁有的一切。互許疾病的折磨使她身心俱疲,但她沒有因此失去勇氣,放棄爭鬥,放棄希望,放棄生命;她站起和病魔拼鬥,拿著筆,將生活的淚水與歡笑一一紀錄,把握還有的時間,綻放生命的花蕾。她的文字有著讓你想要一直讀下去的魔力,總覺得不把它買回家好像會對不起它。

田維的大學教授,梁曉聲,他爲《花田半畝》這本書寫了序。記錄他和田維的相識,將他眼裡安靜、沉著、成熟又熱愛文學的田維清楚描繪出來。他曾問自己:「什麼樣的作品可以稱為經典?‘80後’的孩子們,他們筆下能產生經典嗎?進一步說,一個21歲的女孩,能留給我們經典嗎?」思考的結果是肯定的。梁曉聲說,中國“80後”中有這樣一些孩子,他們面對著生死的考問,在死神於眼前經常晃動的情況下,他們怎樣學習?他們怎樣接觸文學? 這本書已經不僅僅是體現出生命的尊嚴和高貴感,它等於是對總體的“80後”做了一次靈魂的、精神的梳理,它是寫在制高地上的。這樣看下來,《花田半畝》這本書所表達出的情感,可以看做是代表整個這一代孩子,以及許許多多像田維這樣的男孩女孩,對我們這個成人主宰的世界的告白,是讓我們去理解“80後”最向上的、最陽光的、最好的孩子的心靈史。

我欣賞田維的文筆,更是佩服她即使病魔纏身,仍然心存感恩,即便自己的時間所剩不多,即便她比誰都有資格怨天尤人。如同她對媽媽的告白:「媽媽說,如果能再次孕育你該有多好。你彷彿是在怨恨自己,將我生成多病的身軀。媽媽,我卻時常感謝你,你給我的生命。即使這身軀,有許多不如意,但生命,從來是獨一無二,最可寶貴的禮物。我感謝,今生是你的女兒,感謝能依偎在你的身旁,能夠放開在你的手心。媽媽,不幸是我們共同的命運。幸福,卻是更深切的主題。」
 
四●討論議題:
梁曉聲教授曾問自己什麼樣的作品堪稱經典,而年僅二十歲的孩子到底能不能寫出經典之作。他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呢?你認為什麼樣的作品是為經典?二十歲的年紀能不能寫出經典呢?理由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