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的,總把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總認為得到的愛太少,我們總還要更多更多,而我們已經擁有的,我們不夠在乎,非要等到失去了,才會懂得「遺憾」二字,我們對於家的要求太多,以致於沒有看見:父母已經用了他們所知道的、所能做的、最好的方式在愛,我們總苛求、計較自己的得失,卻鮮少思索他們的處境,可當你走進險惡的叢林,在身旁給你指點迷津的人,是他們。
我們對父母索求無度,而父母滿足我們的予取予求,一個付出,一個接收,大部分的孩子並不會感謝父母的付出,直至失去,直到父母不再或不能付出他們的關愛時,我們才感到懊惱、悔恨,才想要緊握著,才明白什麼叫做「珍惜」。
同樣的,不僅僅是父母的付出孩子視為理所當然,孩子為了達成父母的期望和討好父母的所作所為,父母也將其視為當然,就像書中的查理,孩子會追求那份躲著他們的愛,對他來說,那躲起來的愛是父親的愛,他父親對他說:「你可以當媽媽的兒子,也可以當爸爸的兒子。但是你不能兩個都當。」於是他選擇了可能會失去的那一方,緊緊抓著他,他極力的討好父親,父親將其視為理所當然;母親對他源源不斷的愛,他將其視為理所當然。
或許我們都不曾發現,但我想每個家庭都存在著這樣的關係,我們可能追求著父母其中之一的愛和關懷,然而我們也因此忽略了另一方對我們的付出,那像是泉水不斷湧出的愛,我們視而不見,就因為眼前只有「追求」,而使我們一直沒有留心於其他已經擁有的,許多人都是如此,不懂珍惜,直至失去,等到那時一切早已無法挽回甚至重來,世上沒有時光機能讓我們回到過去改變,但即使我們深知這點,卻依舊不好好把握及珍惜,似乎非要失去才能明白:世上所有事物,無法永遠擁有,只能珍惜。
儘管父母愛的方式不同,但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有的孩子無法接受父母對待他的方式,於是他抵抗,使彼此之間的誤解愈來愈大,傷害也逐漸加深,甚而憎恨對方,但到了最後,我們又得到了什麼?所以與其憎恨,不如選擇體諒,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著想,也許會發現對方一直隱藏著的一面,那一面不過就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所做的一切,或許我們不能諒解,但請試著了解,他們是愛你的。
人生不像考試能夠拿滿分,我們都會犯錯,我們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當他人無心的給予傷害,我們要嘗試著原諒,再給彼此一個補考的機會,而不是看著傷疤陷入怨恨,原諒他人也原諒自己,心胸才能因此而更加開闊,與家人和他人之間的關係也會更加緊密,人生才能平順而完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