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的社會當中,父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換意見的時間已經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被工作、學校給剝奪走,使得孩子與父母之間越來越疏遠,甚至是毫無溝通的存在,使得孩子跟父母之間可能說上一兩句不順自己意見的話就會引發口角和衝突,那就是少了溝通這個調味劑所引發的現象。
在現今父母如何去和孩子談心已經是大人必要學習的一門極為重要的課程,然而大多的父母已遺忘要學習此課程,或是學習後卻忘了如何去運用在生活當中,而在每次與孩子的相處當中都會用命令的方式下達指示、以責罵的方式促使孩子去進步,但這樣子即便達到了想要的結果,也會使孩子的心中不平衡,使得孩子更想要反彈、逃避,不想去和父母親有進一步的接觸,開始逃避著可能說上一句話的可能,因而傷害了親情。
以書中的問題來想,在現今離婚率漸高的社會當中,夫妻離婚早已是習以為常,但小孩卻會因為父母的離異而有所改變,例如:做消極的攻擊、濫交朋友、個性孤僻喜歡一個人,在這個時候大人必須要挪出一個適當的時間去和孩子深度溝通,讓孩子曉得父母離異的原因在哪裡,安撫小孩的情緒,進一步的再去了解小孩心中的想法,別一昧的認為這只是夫妻之間的事情,如果沒讓小孩釐清楚,就會讓小孩的心中留下陰影,去對異性有所懷疑以及破壞對異性的期望,甚至心理產生偏差。
在和孩子們談心的時候是需要耐心,父母必須敞開自己的心扉去接納孩子所可能說出口的意見,而不是板住一張臉和孩子以嚴肅的氣氛下去溝通,這是行不通的!對孩子而言處在於一種無壓力、舒服感覺的情況下,父母要以同儕的身分去和孩子溝通,孩子才有辦法侃侃而談,也有辦法對父母去說出自己心中的話,但父母在聽完以後就算不接受,也不需要馬上的發脾氣,一但父母恢復了原本的身分,孩子就會開始出現緊戒心。
小孩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關心與注意,談心除了讓孩子卸下心防以外,也可以促進彼此的感情,父母是小孩資訊充分的來源,如果和孩子談心,就會讓孩子打開心防,就不會使得孩子從外界去尋心理的安慰,談心或許對某些人來說是困難的,但一旦踏出第一步後,便能夠輕鬆的和孩子走向下一步,好好的坐下談談,所以父母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對自己的孩子有極大的幫助。
書中有談到如何和孩子去談心,要知道自己的談些什麼、要做個有信用的人、說話內容要簡單扼要且要清楚明白不要讓孩子模糊焦點、去尊重孩子的看法,不要輕易駁回孩子的意見,如果說父母親願意做到這些事情,我想孩子也會很樂意的和父母親分享自己的事情,也就不會有父母不懂得如何去和孩子溝通,而去引發爭執。
最近日本發生了空前災難大海嘯、震災事件,有些人認為說為什麼我們要去幫助日本?日本發生災害跟我們有什麼關係?但當你們換個角度去想想,當台灣發生同樣的事情或是其他的大災害時,日本也會對我們伸出援手,這就一種同理心!不單單只有這件事情需要,在人與人之間相處更是重要的心態,希望父母與小孩在溝通時,不妨多有同理心,那是雙方溝通、了解最好的潤滑劑!也更能解決親子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