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瑞,是本書作者在大學期間所選修社會心理學的教授,它是一位詼諧、幽默及對社會學極有研究的教授,但在他晚年時患了一種可怕的重症-ALS(肌肉萎縮性脊椎側索硬化症,又稱路瑞格式症)沒有辦法醫治。
起初,墨瑞沒有放棄它在大學教書的工作,並且想通他必須善加利用剩下的時間。但直到病魔一天一天襲上身後,莫瑞逐漸行動不便,什麼事都需要人幫助,但他因為這樣而領悟了許多人生的大道理,受到各界關注,並且在某次的因緣際會下作者偶然地與老師重逢,接著,在莫瑞生命中最後幾個月的時間,為他上了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說出生命中最值得重視的課題。
當一個人被判定要面對死亡時,悲傷、激憤、無奈,終至萎靡不振,甚至自暴自棄。但莫瑞卻很快調整自己的心態,善加利用剩下的時間,勇敢面對死亡。他爭取著時間,要把自己心裡的話,講給每個人聽,每個他所愛的人聽。反觀自己,有像墨瑞一樣把心裡的話講給每個所愛的人聽嗎?吝於將自己的情感表現出來,更別說對他人付出關懷了。人生無常,把握當下,多關心別人、多付出一點,多做有意義的事。其實施比受更令人感到快樂。
讀了這本書後,使我對於死亡有了另一種新看法。死亡其實並不是一件恐怖的事,它可以藉此讓我們瞭解生命的可貴、人生的短暫,使我們懂得如何去珍惜生命,懂得好好善加利用時間,把握現在。其實,在墨瑞的故事中,領悟了死亡也是一種學習成長的過程─只要我們認真的活過。很多人都害怕面對死亡,但在書中墨瑞曾對作者說:「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雖然很抽象、很難理解,但仔細思考後,也就不覺得死亡有多麼令人恐懼了,死亡是不會傳染地,就像生命一樣的自然。相信世上沒有人是不怕死的,但是唯獨墨瑞教授他擁抱衰老,面對死亡。對他而言肉體只是人活在世上的依據,死亡只不過是人生的另一個階段。真正重要的是人的心靈。病魔可以侵蝕他的身體但不能奪走他的心靈。所以他不向病魔屈服,反而樂於將他畢生所學得之經驗與眾人分享。於是上節目、找人談話變成了他僅存生命的生活重心。
我很高興可以讀到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的主角以第一人稱的觀點與它的恩師真心相談,而一般人常會因為現代社會、文化的歷練和塑造,使自己熱情的心逐漸消褪,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們常因著眼於物質的享受而無法了解心理所欠缺的、所需要的,更不知道如何用「真誠」來對待自己的心,這就是為什麼這個社會會變冷漠、封閉的原因。墨瑞教授是我們學習的典範,我想他可能把死亡視為他人生的一個關卡,人生不外忽是生、老、病、死而已,我們不須太在乎,重要的是你這一生所做的事是否發揮到它最大的價值?是否有意義?對人生的觀點我們常有自我的想法,本書提到了一些你必須正視的問題,尤其是死亡這件事,多數人不敢面對,但我覺得人生總是要會結束的時候,能在這短短的一生中做些有意義的事,積極進取,努力不懈為社會盡一份心力,這樣的人生不論壽命的長短,那將是最有價值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