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份智慧傳下去,是由一篇又一篇短短的文章組合起來的一本書,裡面的文章在告訴你做人處事的道理,不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有三篇。
1、「以水為師」文章內容是在說老子的師父常樅即將離開人世,老子的師父常樅以自己的嘴巴比喻問老子說:「你看牙齒和舌頭,哪個剛強?哪個柔弱?」老子回答說:「牙齒剛強,舌頭柔弱」這時老子的師父常樅又問了:「你看!我的嘴裡還有什麼?」常樅的牙齒早已完全掉光,但柔弱的舌頭依然存在。老子問師父常樅:「今後,我將以誰為師?」師父常樅回答:「你該以水做為老師」水在流動的情況下,遇到障礙物,就會轉個彎繼續流著,可見水的柔弱對做人處事的確是一個好啟示。
有些人以剛強的性格與人相處,但往往都不是一件好事,剛者易折,以剛強的性格面對人事,人會因你剛強的性格不敢與你說話、聊天、談事情,事會因你剛強的性格而往往常失敗,所以以剛強的性格來面對各種事情,覺不是一件好事,以柔弱的性格,來面對各種事情才是正確的。
2、「無明」是再說有一位木匠做了一個機關木偶,而這個機關木偶栩栩如生能歌能舞,每個人看到這個木偶都稱讚木匠的巧手,而國王得知了這件事情,馬上起木匠進城表演,表演當天木偶的表現相當的好,還不時向皇后眨眼示意,國王馬上發現,心中大怒,下令要把這個木偶斬了,木匠求饒著國王,國王還是執意要斬木偶,最後木匠提出一個要求,要求要將這個木偶處死的話,請國王准許自己動手,國王答應,就當木匠把木偶拆解完之後,國王此時才突然驚悟,自己怎會對一堆木塊生氣呢。
這篇文章名子「無明」的意思,在佛教來說,就是無知、不知正法、誤認虛妄法為實,對一個無生命的東西,生氣、動怒,就突顯了,自己的無知,在人的生活中,有一個人,與你毫無關西,但令你越來越生氣,這就是無明,往往糾紛,就是這樣發生的,雖然無明是突然發生的,可是自己只要修生養性就可以減少發生。
3、最後一篇「寬恕的還有自己」再說希臘有位大力士,無人能敵,所以總是春風得意的樣子,有天當大力士經過山裡,突然被一個袋囊絆倒,突然勃然大怒起來,對那個袋囊揮起拳頭打了起來,不管怎麼打都沒有用,反而讓袋囊膨脹起來,擋住了去路,此時有位智者走來,看到情況,困惑不解,大力士向這位智者述說了剛剛的情景,但智者淡淡一笑,告訴大力士說這個袋囊,叫仇恨袋,如果當初不理會它,它就不會跟你過意不去。
人要學會寬恕,雖說是寬恕,但能辦到的人又有多少人,假如一直不寬恕某人,但那個某人又不會怎樣,反而讓自己蒙蔽了自己的心,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又是何必,得不了解脫,所以寬恕別人是很重要的,不要說你寬恕的對象怎樣又怎樣,一切都是你放不下,放下了海闊天空,沒有了負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