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l.htm

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39 甲等
作  者: 陳信樺 
參賽標題: 手中都是星星
書籍ISBN: 9575707362
中文書名: 手中都是星星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拉菲克•沙米
書籍編譯者: 王潔
出版單位: 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04年3月1日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這是一個麵包師的兒子所寫的日記,讀者透過他的眼睛看到敘利亞的首都大馬士革五零年代的情景,深入一位青少年的生活。故事的情節圍繞在這位青少年的學校、他的戀人以及他對記者工作──一種在這個國家中屬於非常危險的職業──所萌發的興趣。故事首先由這位不具名的青少年以第一人稱在日記中描述他身為麵包師兒子的苦惱,讓讀者在故事開端嗅到一絲絲青少年的家庭、學校、社區,認識她的朋友和當地的政經狀況等。作者以時而以插曲方式、時而利用焦點觀察,將這些片段的日記編織成一幅完整的圖像,讓讀者見證了主角從十四歲到十七歲的的(生理與心理的)成長過程、與好友老馬車夫沙林的有一和記者哈比比的交往與學習,以及對記者工作的熱情與執著。
 
二●內容摘錄:
想像力太豐富會流於誇張,真正精采的故事其實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p.19)

謊言和真理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面。只要你眼力夠好,就會發現其中一樣出現,且另一樣不久也將出現。(p.59)

你知道嗎,我的朋友,友誼是窮人發明的。有權勢的人不需要有情。他們有權力就夠了。多交朋友,丟掉你的放大鏡。用放大鏡看人可能成為你一生中最大的錯誤:你將會活得很孤獨。(p.72)
 
 
三●我的觀點: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曾經寫過日記,不管是為交差而出來的流水帳式的紀錄,或為抒發個人內心情感與志向而編織的秘密字語。但絕少數人會向作者拉菲克.沙米把日記當拼圖,為讀者拼湊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青少年故事。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市井小民或學校的老師、傳教士、瘋子、記者或政治人物,作者對各種角色的語言拿捏都恰到好處,讓語言本身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深深的感動讀者。

對作者拉菲克.沙米的背景有些了解的讀者很容易將這本書認定是他的自傳體小說,因為沙米雖然用德文寫作數十年,但本身來自敘利亞、在大馬士革度過童年、他的父親是麵包師傅、他曾在父親的麵包店裡工作、自己所熱愛的卻是寫詩或幫遊客作導覽,而且他確實有位忘年之交──戰場說故事的老馬車夫沙林。在他小時後的大馬士革家中,擠滿了五個好奇的兄弟姊妹和許多的親朋好友,家裡隨時向一座客滿的火車站,根本沒有一處自己專屬的角落。

沙米從小就很喜歡說話,習慣以說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沒有特殊動機需要藉助沉默的日記抒發情感。沙米在文中坦承,這本書他一開始用不同的形式下筆,例如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或書信體等等,然而每完成一個故事老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直到選擇以日記的方式來呈現,成功的去除敘述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讓語言的表現更生動且直接,並且把這本日記體小說提昇轉化成藝術之作。不論書中的情節與作者的童年經驗有幾分真實之處,這本日記體小說的確如拼圖般,位讀者拼湊一個陌生、有趣的世界,讓他們有機會窺探在離我們那麼遙遠的、不同國度與文化中的一個青少年的成長心情與故事。故事結尾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我們不知道青少年的未來是凶或是吉,然而我們確信,不管未來的道路如何崎嶇,青少年將會稟著對生命的熱情,繼續往前邁進。

親子、師生間溝通的橋樑。傑出的青少年文學作品,不僅感動青少年讀者,也同樣感動成年人。透過這些作品,家長、老師可以深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了解他們的困惑或難題,找出共同的溝通語言。青春不等於叛逆,青春部等同膚淺,將使青春的心靈更柔軟,更有深度;讓成人的心靈更包容、更溫暖。希望每個人的青春歲月都是一到彩虹橋。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心裡就閃過幾個字,「字好多啊」,但是慢慢看,看著看者感覺就越來越好看,雖然一開始看的時候,感覺蠻枯燥的,後來,無聊的時候就翻了一下,就開始有興趣看,但是幾乎都是拿來助眠的,因為字很多我就想說可以幫助睡眠,結果卻招來反效果,越看越起勁,結果看著看著就看到很晚了,書中主角是青少年與沙林伯伯之間的友誼,從沙林伯伯鼓勵青少年寫日記到適時阻止他離家出走,對他的志向與生命的啟發都相當深刻,日記中非常細膩的刻畫兩人的互動和感情,不論書中的情節與作者的童年如何,讓人讀過後會拼湊一個陌生有趣的事讓我們有機會窺探他的世界。
 
四●討論議題:
你是否也能寫得出這樣的日記呢?